资源库目录
|
【来源】 脊索动物门哺乳纲牛科动物牛的干燥的胆结石。习称“天然牛黄”。 在胆囊中产生的称“胆黄”或“蛋黄”;在胆管中产生的称“管黄”;在肝管中产生的称“肝黄”。 【产地】 主产于西北、华北、东北、西南等地区。 河南、湖北、江苏、浙江、广西、广东等省区亦产。 产于西北及河南的称西牛黄,产于北京、天津、内蒙古及河北的称京牛黄,产于东北的称东牛黄,产于江苏、浙江的称苏牛黄,产于广西、广东的称广牛黄。 【采收加工】 宰牛时检查胆囊、胆管及肝管,如有结石,即滤去胆汁,立即取出,除净附着的薄膜,阴干。 药材-蛋黄 【性状鉴别】 多呈卵形、类球形、四方形或三角形,大小不一,直径0.6-3(4.5)cm。 表面黄红色至棕黄色,有的表面挂有一层黑色光亮的薄膜,习称“乌金衣”,有的粗糙,具疣状突起,有的具龟裂纹。 体轻,质酥脆,易分层剥落,断面金黄色,可见细密的同心层纹,有的夹有白心。 气清香,味先苦而后微甘,有清凉感,嚼之易碎,不黏牙。 药材-管黄 【性状鉴别】 呈管状,长约3cm,直径1-1.5cm,或为破碎的小片。 药材-牛黄 【性状鉴别】 表面不平或有横曲纹,有裂纹及小突起,红棕色或棕黄色。 质酥脆,断面有较少的层纹,有的中空,色较深。 取本品少量,加清水调和,涂于指甲上,能将指甲染成黄色,习称“挂甲”。 【性味与归经】甘,凉。归心、肝经。 【功能与主治】清心,豁痰,开窍,凉肝,息风,解毒。 用于热病神昏,中风痰迷,惊痫抽搐,癫痫发狂,咽喉肿痛,口舌生疮,痈肿疔疮。 【用法与用量】0.15〜0.35g,多入丸散用。外用适量,研末敷患处。 【注意】孕妇慎用。 【贮藏】遮光,密闭,置阴凉干燥处,防潮,防压。 |